|  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造血组织肿瘤性疾病。根据急性白血病临床症状,以贫血为主者,归于中医“虚劳”范围;以出血为主者,归属于“血证”范畴;以肝脾大为主者,属于中医“积聚”范围;以淋巴结肿大为主者,可以归属“痰核”、“瘰疬”范围。【临床表现】
 气短懒言,倦怠自汗,四肢痠软,心悸头晕,五心烦热,夜间盗汗。亦可见畏寒肢冷,面目虚浮,阳痿不举,女子宫冷。有半数以上的患者有发热。出血程度不一,双下肢瘀斑、瘀点,月经过多,鼻衄、齿衄、眼结膜出血等。
 【病因病机】
 急性白血病的内因为正气不足,先天胎毒内伏,复感瘟毒,邪毒侵袭,由表入里,致使脏腑受邪,骨髓受损,正虚邪实,耗气伤阴,气血亏损。瘟邪入里,内热熏蒸,热伤脉络,迫血妄行,血热炽盛,阴伤血败,则见高热不退。
 病位于骨髓,髓海不足,感受毒邪引起骨髓毒瘤细胞恶性增殖,从而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。有专家通过临床实践得出急性白血病和中医病名称为“急髓毒”,就是根据病因病机分析得来的。
 【诊断】
 临床有发热、出血、盆血等症状,体检有淋巴结、肝脾肿大及胸骨压痛,外周血片有原始细胞,骨髓细胞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其某一系列原始细胞≥30%即可确诊。根据急性白血病细胞形态学特征可分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(L1~L3型)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(M1~M7型)。
 【辨证】
 1.气血亏虚  毒热凝积
 面色萎黄,心悸气短,语声低微,倦怠自汗,头目眩晕,失眠多梦,胁下癥积,瘰疬痰核,舌淡苔黄,脉弱。
 2.气阴两虚  毒瘀内蕴
 心悸气短,语言低微,倦怠乏力,午后低热,潮热盗汗,胁下癥积,瘰疬痰核,舌红少苔,脉细缓。
 3.阳气虚弱  痰瘀互阻
 面色黯淡,畏寒肢冷,腰膝痠软,自汗不止,消化不良,胁下癥积,瘰疬痰核,舌淡苔白,脉沉迟。
 【治疗】
 1.治则:补气理血,解毒消癥。
 2.基本操作及处方
 a.使用砭砧或砭棒在太阳皮部施以擦法;
 b.膻中、百会、风池、神阙、命门守法;
 c.使用挂磬或磬琴施以击法。
 3.加减
 瘰疬痰核部位守法;阳虚者加背、腰部熨法;肝脾肿大加两胁肋部横擦法。
 4.方义
 以补气为主,扶正以祛毒;太阳皮部、膻中等穴补气力强。
 本病慎用刮法、点压、点刺等法,以防皮下出血;有些部位慎用振法。
 
 |